一、环境因素
1、 近距离工作,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视负荷是单纯性近视眼最重要的原因。近视负荷包括过近用眼及近视时间过长。近距离工作和近视眼发生及发展存在剂量梯度效应研究发现,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眼患病率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学生,阅读及近距离工作时间越多,近视眼进展越快,阅读距离越近近视眼进展越快。同胞间屈光度一致性随其年龄差的增加而减小。相差2岁的比数比为5,相差10岁的只有2.5,因同胞之间无论差几岁,其遗传背景是相似的,对比数比随年龄差增加而减小最合理的解释是:年龄相差小的同胞比年龄相差大的同胞所暴露的环境更相近
2、 营养及饮食 饮食对身体的发育起重要作用。不少人认为营养不良是引起近视的原因之一。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可过早出现正视化,从而容易发展成为近视眼。研究表明,素食者近视眼的患病率高,近年来研究表明,高糖、高蛋白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和近视眼的形成可能有关,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发铜及锌含量发现弱视患者,异常眼轴者及远视力差者,锌或铜比值明显低于正常视力者。另有研究发现发展成为近视眼的儿童在能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和胆固醇等均显著低于未发展成近视眼儿童
3、 地域差异及社会经济因素,城市比乡村近视眼的患病率明显高,这个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农村生活更接近自然,空气新鲜。这和其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及饮食营养有关。并且,农村学生看电视和用计算机的机会少
4、 照明与阅读姿势,关于光线对人眼影响的研究意义不一致。上海曾观察10所重点中学学生使用台灯后的视力变化,指出不良的局部照明方式严重影响视力。环境与作业面的亮度对比越大,越易引起视力疲劳,白炽灯对视力的影响要比荧光灯大。阅读姿势不良亦会造成视力减退,阅读距离越近,脖子倾斜度越大,这种姿势使离读者较近的视面受头的遮挡而变暗,引起同侧瞳孔扩大,影响视力。
二、遗传因素
近视眼是一类和遗传有关的眼病,有关近视遗传问题的研究开始很早,说法也多。如隐性遗传、多因子遗传、低度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高度近视眼为单因子遗传;单纯性近视眼及少数病理性近视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病理性近视眼为隐性遗传
三、眼部因素
1、视觉剥夺 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病变、晶体后纤维增生、视神经病变等,均可诱发近视眼,称为“视觉剥夺性近视眼”。推论婴幼儿眼睑遮盖所引起的轴性近视眼是机械效应或热效应或热效应的结果,而不是视觉输入异常的结果。
2、角膜异常 角膜异常和近视眼有明显关系,角膜混浊伴发近视眼是一普遍现象,主要见于早年发病者,且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角膜散光对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意义也十分肯定
3、视网膜病变
4、眼压 眼压是保证眼球形状及维护人眼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在眼球的生长过程中影响眼球的轴长,即近视眼与青光眼之间有一定联系。如:青光眼出现在婴幼儿期,眼球壁向各方向延展,形成“牛眼”。如眼压升高出现在前部巩膜完全发育成熟后,后巩膜易受压力作用而膨胀,使眼轴变长,经研究发展,眼压和眼轴正相关。上海的统计资料表明高度近视眼的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率为正常人的6—8倍,而在开角型青光眼中,近视率46。9%高于正常人群(30。9%)
5、眼的调节和轴辏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为了看清物体,调节不断加强,睫状肌持续收缩,引起紧张或痉挛而引发近视眼。近视眼形成伊始调节力处于低下状态,为看清目标而靠近物体,于是,睫状肌功能更趋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使近视眼进一步发展